2014版刹停规则:前方是否雾气重重

”刹停变成对抗赛后,更倾向于娱乐化,距离正式赛制更遥远,加上这项运动对木制地板有一定的伤害性,就更难获得政府方面的认同。“这个。。。国家真的那么在意地板吗

不如去轮滑:

  2014年的WSSA竞赛规则中,刹停的全称变成了:Battle Freestyle Slides。翻译成中文,可称为花式刹停对抗。

  它的比赛方法也做了大幅度修改,从评分项目变成了跟花桩的对抗基本上一样,选手按世界排名分成3~4人一组,每组表演几轮,裁判不再对选手的表演打分,而是直接在小组内排名,前2名晋级下一局,直到决赛局。比赛中对动作种类与表演类型不限制,选手自由发挥。


  台北世锦赛结束后,在确认2014年规则的WSSA年度技术会议上,亚洲与欧洲对刹停的观点有较大差异:亚洲建议按照正式赛制的形式完善刹停规则,而欧洲则希望以对抗赛的形式取代现有竞赛方法。这或许跟亚欧的玩家对比赛的态度完全不同有关。

  亚洲大多数国家都认为比赛就是比赛,若要将一项运动推广起来,没有政府的参与,将面临着重重困难,比赛如果没有比赛的样子,没有完善的竞赛制度,没有成为奥运项目的前景,在亚洲的结果可想而知将有多么灰暗。所以亚洲的裁判们花了很多时间来研究与刹停相似的其他奥运项目,希望能让现有的刹停比赛摆脱单调与乏味,同时能以更标准的赛制形式出现。

  2013年的刹停竞赛规则,是花了很多时间讨论、调整、模拟的结果,虽然已经在亚洲不同国家上测试过,仍存在着较多问题,比如组织困难、过程复杂,难度系数不合理,但如果按照这一方向走下去,对比赛规则不停地调整与优化,相信未来的刹停比赛会有更多的策略要求和观赏性。

  但欧洲方面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的,他们真的是以玩的心态来看待比赛的,所以他们认为比赛应该更有趣,更轻松,更简单,以便更多人参与,并且他们2013年已经在一些比赛中尝试刹停对抗,效果还不错,所以希望将这个比赛形式变成WSSA竞赛规则。

  较早参与刹停竞赛的玩家可能会觉得这种对抗的赛制挺眼熟。因为2007年之前的比赛形式就是6人一组,每组4分钟的时间,选手依次上场,不限动作数量与表演形式,也即单刹或Combo都行,比赛节奏很快。看,是不是跟对抗赛的形式挺象的?经过几年的交流,刹停逐渐演变成现在的竞赛模式,而这次修改,竟然感觉上又变回去了……是历史在倒退么?

  不过在WSSA的技术会议上,亚欧双方裁判之间的争议并没有持续多久……也许就几分钟吧,几乎所有亚洲裁判都接受了欧洲的建议,将刹停改为对抗赛制。


  刹停发展到今天,一路走的坎坷曲折,至少在中国是这样,裁判人数缺乏,竞赛规则不完善,更重要的,是一种奇异的氛围,导致在比赛前安排裁判岗位时,部分国内裁判不愿意沾刹停的边。往往比赛已经结束很久了,在选手群里对裁判的讨伐仍未结束。

  所以这次WSSA的技术年会上,亚洲裁判们没有去力争,多少有点心灰意冷的感觉。反正在对抗赛这样的赛制下,裁判们的压力看上去小了很多,一旦出现难以判断的情况,只需要让相关的选手重新PK一下,符合竞赛要求,还不伤相互间的和气,多好。

  只是变成对抗赛后,不再进行评分,裁判的主观评判现状或许会更严重,因为没有了详细的评测指标,比如,一个选手做了4个单刹动作,而另一个选手做了4个Combo,不同的难度级别,不同的距离,单杀和Combo之间如何对比?目前看来只能靠裁判经验与感觉,而不同裁判的观察角度及感受差异会较大,于是可以想象得到的情形是,每一组比赛结束后,裁判们的意见若不统一,就会相互做说服工作,以期其他裁判接受自己的看法。要知道刹停的一个动作从起刹到结束在1~2秒左右,如果每人4或5个动作,那一组就是16~20个动作,要从这么多动作中去回忆一个1~2秒的动作细节,裁判得极好的观察力和记忆回放力,当然还得有不错的沟通能力。

  另一点就是,刹停变成对抗赛后,更倾向于娱乐化,距离正式赛制更遥远,加上这项运动对木制地板有一定的伤害性,就更难获得政府方面的认同。


  那么这是刹停发展的进步,还是退步?难以判断。只希望这是我的短视。

  以前的刹停方法和新的刹停方法也可称为花式刹停和刹停对抗,将来说不定它们也会并存。就象花式绕桩和绕桩对抗同时并存。 所以祝愿Battle Slide能象欧洲方面所希望的那样,能调动越来越多的刹手加入,扩大群众基础,等研究刹停的人多了,嘿嘿嘿……

  当然,还得请所有国内刹手能共同维护这项运动,不要给它的发展增加人造雾霾,不然,刹停的前方或许就不只是可见度不高了。


评论
热度 ( 1 )

© 徐落枫 | Powered by LOFTER